發展新質生產力,文化制造業領域亟待專項政策支持
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核心在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對于文化領域而言,新質生產力不僅關乎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更是對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兩會期間,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將其列為2024年首要任務。
無獨有偶。近期,國務院印發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方案明確提出,推進索道纜車、游樂設備、演藝設備等文旅設備更新提升,到2027年文旅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這些重要舉措,必將對中國文化裝備制造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那么,當前文化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措施都有哪些?還存在哪些不足?
一、文化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文化裝備制造業是指為滿足文化生產與傳播需要提供的各類專用材料與設備的研發、制造以及相關配套系統集成服務的產業經濟形態,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戰略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
不同于其他單一行業門類,文化裝備制造業還具有“橫切面”的顯著特征,集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于一體,從照相和電影的誕生,到廣播電視節目的普及,再到數字科技的賦能,大量科技型文化裝備的研發和應用,不僅提升了文化生產力水平,還催生了許多文化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據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梳理,目前,我國文化裝備制造業涉及多個工業領域,主要包括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數字產品制造業和傳統文化裝備制造等三大類別,涵蓋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年)文化裝備生產統計中的6個主要種類。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同比增長8.2%。細分九大行業類別后發現,其中文化裝備生產營業收入為6282億元,同比下降了2.6%;所占營收比重為4.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成為九大文化行業中唯一出現負增長的行業。盡管如此,相較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行業,這個比重仍然較高。
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深度分析發現,2019年我國文化裝備生產行業營業收入為5722億元,同比增長2.2%,所占比重為6.6%。特別是疫情后的三年中,該行業營業收入仍然實現了年均5.6%的高位增長,2021年的增速更是高達13.6%,整體上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充分展現了文化實體經濟的彈性和活力。
綜上分析可見,文化裝備制造業具備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向和發展潛力,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特性對文化產業鏈的完善和創新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這也是為何國家將索道纜車、游樂設備、演藝設備等文旅設備納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裝備制造業政策供給嚴重不足
我國文化裝備制造業起步較晚,直到十二五后,隨著科技的創新,其才逐漸受到重視并發展起來。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專章中首次提出,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2012年2月,中宣部、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編制印發了《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提出“加快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同年,原文化部發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中,再次將“文化裝備與系統平臺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任務及領域之一,標志著文化制造業正式進入國家頂層設計和規劃實施階段。
2012年6月,為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及“決定”部署,國家統計局對2004年制定的首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進行修訂,新頒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將原“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兩個大類修訂為“文化用品的生產”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為促進文化裝備行業發展提供了創新空間。
在國家相關規劃和政策的引導下,“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顯著進展。根據國家統計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27235億元,同比增長11%,占GDP的比重為3.97%。具體到行業細分,文化專用設備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927億元,同比增長4.3%,占比重為3.4%。然而,與其他9個行業相比較,仍位于倒數第一的位置。
進入“十三五”時期,文化裝備制造業受到更多關注,國家相關部委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2015年10月,原國家旅游局等六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促進旅游裝備制造業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包括提升索道纜車本土制造水平,推動游樂設施裝備制造升級等任務。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現行的《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中,并未將旅游裝備制造列入統計分類。
2017年,原文化部先后編制印發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分別就促進科技在文化裝備生產領域應用和推廣及開展文化裝備系統提升工程等列為工作重點。此外,文旅部2020年發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再次明確提升數字文化裝備產業實力。
以上這些規劃和政策的完善與實施,為我國文化裝備制造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4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其中,文化裝備生產創造的增加值高達1981億元,同比增長83.6%。這一數字比2015年同期翻了一番,占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7%,較2015年提升了2.3個百分點。2019年后疫情影響雖有一度回落,但增加值構成仍保持4%區間。
進入“十四五”時期,在科技創新賦能和文旅大融合的推動下,VR/AR智能視聽設備、人工智能游藝產品、穿戴式移動設備等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文化裝備制造業不斷突破了單體產業限制,向著創新、智能、高端的方向迅速發展。
為此,文旅部在相繼發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等專項規劃中,著重從發展文旅新業態等領域相關裝備制造業、打造文旅裝備制造業品牌,推動文旅裝備制造企業集群發展等方面作出規劃部署。
三、迫切需要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裝備制造業經歷了從“十二五”時期的培育階段到“十三五”時期的發展階段,歷時整整10年。在這期間里,除了規劃類政策外,鮮有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或扶持措施。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貫徹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也是文化裝備制造業發展步入成熟階段的機遇期。迫切需要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推動文化裝備制造轉型升級,更好地適應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方向。為此,三川匯文化產業(ID:schwhcy)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相關政策供給和政策儲備。
一是搶抓國家宏觀政策機遇。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保障。同時,還將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建議:文旅部及地方文旅部門應加強與財政和發改等部門對接,爭取將包括文化裝備制造業在內的文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納入重點支持范圍,為培育和壯大市場提供真金白銀。
二是爭取專項政策的支持面。今年兩會上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將其列為2024年首要任務。同時,在相關措施中提出,將重點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開展“人工智能+”等專項行動。建議:文旅部依據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所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新”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國家產業統計分類范疇,為相關行業爭取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面。
三是細化文旅設備更新方案。建議:以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為依據,以實現到2027年文旅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為目標,細化制定《文旅領域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或出臺《關于促進文化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通過指標量化的形式明確淘汰標準和具體任務,增強政策的可見性和執行力。
四是修訂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近年來,隨著文旅與相關產業融合領域不斷拓展,我國現行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嚴重滯后于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形勢,亟需結合當前文旅領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進行修訂完善。例如,可將2018版文化產業分類中的“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合并入“文化裝備生產”范圍,形成更加完備的文化裝備制造產業鏈,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結 語
縱觀當前宏觀政策形勢,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無論是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助推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于文化和旅游裝備制造業而言都正逢其時。為此,只有通過政策的精準施策和有效執行,才能真正為文化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鋪平道路,實現行業的長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