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組合拳”惠企利民 增強企業創新“底氣” 提升百姓民生“溫度”
2023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我國經濟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新成績。成績的背后,宏觀政策調控力度不斷加大。2023年,我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超22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2萬億元,民生投入保障有力。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了什么作用?
在浙江長興的這個倉儲設備制造企業,記者看到,車間里剛剛引進的全自動激光生產線,短短幾十秒就可以完成金屬沖壓、鉆孔和整型,生產效率提高上百倍,產品精度把控更是上了一個檔次。2024年,企業又做了新的投資規劃。
3500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企業愿意花大價錢上馬智能化設備,一方面,是因為去年每月銷售額增幅在30%左右,海外市場占比更是創下歷年新高,市場前景看好。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的稅費政策,也讓企業資金多了“騰挪”的空間。
企業信心的背后,是2023年我國延續優化了一批稅費政策,實施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提高集成電路和工業母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等。
持續改善民生 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在支持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在持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首次超過10萬億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89元和640元。
在山東青島,2023年10月,劉維敬與老伴兒居住的小區剛剛由政府統一完成了節能改造,不僅修復了屋頂,還做了外墻保溫,這個冬天溫暖了許多。
青島是第五批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之一,僅2023年,就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671萬平方米,有20萬戶農戶順利完成清潔取暖改造。五年來,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改造一項政策,就支持了80多個城市。
惠企利民促發展,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打出“組合拳”。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城中村改造、5G融合設施等納入專項債券投向領域。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增發國債1萬億元,保障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同時,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增加產糧大縣獎勵。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2023年,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有力支持了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這一年,貨幣政策是如何精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的?
在安徽合肥,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建設的動力電池項目,在春節前需要一筆3000萬元資金。銀行的信貸員潘超超正在跟這家企業對接項目的融資需求,從企業提出需求,到銀行放款只用了3個工作日。
潘超超告訴記者,2023年,他們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效率不斷提升。從他的切身感受看,貸款投放跟以往相比,既有“不變”也有“變”。“不變”是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銀行的信貸資金沒有出現過緊張的情況。這不得不提,2023年3月和9月人民銀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累計釋放流動性超1萬億元。
而說到“變”,潘超超拿出了一份2023年貸款名錄。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一年他們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了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綠色信貸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這部分信貸占比達78.6%。
全國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變化。2023年,我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2.22萬億元,同比多增1.18萬億元。
潘超超感受較深的另一個變化是,在各項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實現同比多增的同時,2023年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這一年,人民銀行兩次降息。與此同時,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作用持續發力,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0.2個和0.1個百分點。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利率為3.8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處于歷史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