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在线-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天天做日日爱夜夜爽-天天做日日干

集團官微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化產業智庫 > 正文

高書生 | 文化數字化兩大關鍵詞:蓄能與賦能

發布時間: 2023-12-30 10:00:00
來源:
字號: [小] [大] 【分享正文】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已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等各個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蓄能

根據中央的部署安排,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長遠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快速發展,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優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外。應當說,目標宏偉遠大,催人奮進。

提起大數據,許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流量,對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如數家珍”,這是互聯網思維,所談論的大數據是需求側大數據。文化大數據是供給側大數據,是將中華民族積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數據,使其成為真正的生產要素以及文化創新創造的素材和源泉,聚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技術性、專業性都很強的文化數字化,之所以能夠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且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唯一冠名國家的戰略,實現價值觀認同是根本原因。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藏在哪兒?

兩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給出了答案: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或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范標識,關聯思想理論、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

具體途徑包括:

1、匯集

就是把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數據匯集起來,包括文物、古籍、美術、地方戲曲劇種、民族民間文藝、農耕文明遺址等數據資源。

2、采集

包括開展紅色基因庫建設,對紅色紀念館藏品進行高精度采集、標注,并實現全國聯網,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

3、貫通

就是按照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原則,通過標識解析體系,把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專題數據庫關聯起來,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通過釋放數據解放文化生產力。

在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方面

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提出“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全國共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普查共制作電子數據包2868個,其中文本文件462.1萬個,各類圖紙156.8萬幅,照片228.1萬張,所占空間近8TB;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僅照片就5000萬張,數據總量超過140TB;共著錄登記漢文古籍270余萬部和藏文古籍1.8萬函,2861家單位參與并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累計完成645家收藏單位的《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共計137種215冊,收錄147萬余條款目;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藏品實際數量592663件,藏品圖片820288幅,數據總量6.9TB;全國現存348個劇種,參加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2萬個,共收入表格11萬份、圖片4.7萬張;被譽為“文化長城”、耗時30年完成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共計298卷、400冊,約4.5億字,收集相關資料逾50億字(包括曲譜、圖片)。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11個文化資源普查成果轉化利用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文物、古籍、戲曲劇種等各項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成果。

在數據采集方面

故宮博物院保存約186萬件文物藏品,已有90萬件套實現了數字化采集,占48%左右。中國國家博物館有約143萬件套,70萬件套實現數字化采集,約占49%。中國美術館有約13萬件套藏品,有10萬件套已經實現了數字化采集,約占76.9%。國家圖書館的古籍大約317萬冊件,目前有61萬冊件實現了數字化采集,約占19.3%。

至于已建數據庫(媒資庫)就更多了。

比如出版領域,具有一定規模的數據庫已經不少,期刊領域有同方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維普期刊等大型期刊數據庫,在圖書領域有綜合性的國家數字圖書館、讀秀網、掌閱科技、中文在線、方正電子書等圖書數據庫,專題性的如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科學出版社的科學文庫、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皮書數據庫等,以及專業性的如中華古籍資源庫、愛如生、翰堂典藏、書同文等古籍數據庫等,還有許多出版社、報社建設了自己的數據庫。

數據不標注,等于沒內涵。

數據要成為真正的生產要素,需要進行深加工:

1、要對文化數據進行科學分類。分類標準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統計框架,將數據劃分為六大類別,即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節慶活動、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視聽(音像)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

2、按照專業性的知識圖譜進行編目,確定每個數據的方位;

3、對文化資源數據的特征進行描述并進行數據標簽化;

4、為每一個元素級數據分配ISLI標識編碼。

賦能

數字化時代,數據是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新能源。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一方面是蓄能,累積新能源,蓄積新動能,另一方面是賦能,賦能體系再造,賦能文化企業,賦能人工智能。

賦能體系再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數字化時代怎樣去健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并不是漂亮的口號,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技術基礎,過去的技術路線、建設路徑已經不再適應,無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是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都面臨重構、再造的艱巨任務,否則就失去了現代性,不能稱其為現代的。

長期以來,文化在行政管理上被劃分為若干行業,比如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網絡文化等,并分屬于不同行政部門。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之后,基本形成了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等行業格局。把文化劃分為若干行業,在行政管理上有其合理性,但在文化被行政分業的狀態下,難以形成“大文化”和“一盤棋”格局,更不會從戰略的高度謀劃體系再造。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為體系再造奠定了基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的文化,在概念上是“大文化”,即公共文化+文化產業;從涵蓋領域看,包括思想理論、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從涵蓋部門看,包括宣傳、網信、文旅、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等。一句話,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宣傳思想文化全戰線的任務。

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是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指導思想;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主要目標。文化大數據的體系架構,可概括為“兩側四端”。兩側分別是供給側、需求側,四端分別是資源端、生產端、消費端和云端:

——資源端是文化資源的收藏或保管機構,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檔案館、資料館等。

——生產端是數據采集加工生產機構,包括廣播電臺、電視臺、出版社、報刊社、文藝院團、設計公司等。

——消費端是文化消費場所,包括線上和線下,線上分為大屏和小屏,線下包括文化教育設施和公共場所等。

——云端是服務于文化資源數據的存儲、傳輸、交易和文化數字內容分發的機構,包括文化數據服務中心和文化數據服務平臺。

四端在空間上并存,資源端、生產端和消費端由云端鏈接;在時間上繼起,文化資源從資源端進入云端交易,生產端從云端購買文化資源加工提煉出素材再進入云端交易,從云端購買到素材的生產端進行二次創作生產文化產品進入云端交易,并通過云端分發到消費端。在這個過程中云端的交易非常重要,它既是資源和生產的中介,又是生產和消費的中介。

由此可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旨在構建一套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生產再到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的全新體系,從抽象化的“兩側四端”,擴展開來就可以形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賦能文化企業

融資難、融資貴始終困擾著文化企業,因為文化產業是輕資產行業。為解決文化和金融對接問題,2010年,中宣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以及原文化部、廣電總局、原新聞出版總署、原銀監會、證監會和原保監會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2016年,在中宣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印發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財政部2023年8月印發、2024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對于從源頭上解決文化和金融對接提供了機遇。

文化數字化為文化企業“數據資源入表”提供了解決方案:

1、標識

兩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十分重視標識問題,不僅明確“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范標識”,而且強調“加強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推廣信息與文獻相關國際標準”,“推動標識解析與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確權、評估、匹配、交易、分發等提供專業服務”。

201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由我國提案創建的信息與文獻領域標識符國際標準,即關聯標識符(英文簡稱ISLI),這是唯一標識實體之間關聯關系的全球通用標識符,標識編碼由十進制數字和三個字段構成,具有標識、關聯、解析和鑒權功能,可以為每一個數據發放唯一身份證。

2022年8月,ISLI國際注冊權利機構已授權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承擔中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領域的ISLI注冊管理業務。為此,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設立了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注冊中心,部署統一的ISLI注冊系統,同部署在有線電視網絡設施的提供標識編碼注冊登記和解析服務的技術系統,以及部署在文化機構數據中心的底層關聯服務引擎和應用軟件實現無縫銜接,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的文化數據進行標識。

2、確權

2023年9月,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上,北京市版權局與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可信版權鏈國家文化大數據超級節點,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注冊中心,共建文化大數據領域數字版權標識標準,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提供可信數字版權。

可信版權鏈是全國首個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的版權鏈,是由版權行政管理部門簽發的數字版權證書,入選中央網信辦等16部委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打通可信版權鏈和北京互聯網法院建立的區塊鏈電子存證平臺——天平鏈,形成了法院、公證處、司法鑒定所、國家文化專網、互聯網平臺共同參與的數據治理生態,為文化數據提供版權登記、確權、存證、變更、維權等基礎服務。

3、交易

無論是初始計量,還是后續計量,都離不開數據交易。數據資源被確認為無形資產或存貨,初始計量中都包含了包括購買價款在內的采購成本,即使企業內部產生的數據資源,其價值也需要從數據交易中反推和驗證。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承建的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江蘇文化產權交易所承建的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交易平臺暨江蘇省文化大數據交易平臺相繼上線運行,為來源于文化資源的數據交易搭建起服務平臺,同時對確認為無形資產或存貨的數據資源進行初始計量、后續計量等相關會計處理,奠定了基礎。

將數據納入企業報表的資產項,數據資產入表后對于企業最直觀的改變,就是企業資產規模的提升。數據資源入表在盤活數據資源價值的同時,為企業依據數據資源開展投融資等業務提供依據,企業增加很多融資渠道,數據以前只是作為一種征信手段,未來可以利用數據資產進行抵押或證券化,企業數據資產化增加資產規模,間接提高企業的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同時減少文化企業與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幫助企業吸引投資、優化財務結構、提升公司估值。

賦能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哺育什么樣的人,這是當前非常值得關注的大問題,因為數據的來源和質量決定了大模型的生命力,一定要用最真實的數據訓練大模型,否則就跟小男孩天天生活在語言被嚴重污染的環境,久而久之就染上一身壞習慣一樣。更為重要的是,千萬不能因為青少年接觸生成式人工智能,無意中變成了“香蕉人”,皮膚是黃的,價值觀是西方的。價值觀認同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試金石。恰恰在這一點上,決定文化大數據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人工智能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產物。現在各個科技公司都在研發大模型,科技已經發力,文化不能缺席。科技只有與文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才能越走越遠。具體說就是文化做兩頭,科技做中間。根據文化大數據形成語料庫,文化機構為科技公司提供語料,用于訓練大模型,文化再根據應用場景開發利用大模型,這樣就實現了深層次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就不只是玩具,而成為工具,服務文化傳承發展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