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千年巴蜀同根同源 形成文化共識實現文化共贏
周勇正在接受采訪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周盈 攝
“重慶與四川,共同的文化基礎就是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是巴蜀文化中重慶的區域文化,是巴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周勇,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他看來,重慶與成都需要增強文化認同,形成文化共識,才能實現兩地文化共贏。
》》巴蜀同根同源
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兩江之畔商賈云集
重慶與成都,同處四川盆地,共享兩江江流域。在山水相依中孕育出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兩種文化——以重慶為中心的“巴”文化和成都為中心的“蜀”文化,行政上雖有時分離,但絕大多數時間里兩地還是一個整體,最終融匯成巴蜀文化。
“成都是真正的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宋以后便有揚一益二的美譽;重慶大山大水,渝州碼頭交錯航運,嘉陵江畔商賈云集。”身為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的周勇,對巴蜀文化如數家珍:“巴文化是以古代巴族和巴國巴郡歷史為主的文化形態,蜀文化是以古代蜀國蜀郡為主的文化形態,兩者正是巴蜀文化的兩個源頭,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巴蜀文化是四川文化和重慶文化的根基。”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李文科攝
“巴蜀文化雖然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這個概念其實提出來只有幾十年。”據周勇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像郭沫若、徐中舒、衛聚賢、顧頡剛等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來到四川和重慶,進行大量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用非常嚴格的考古學方式提出了這個概念。
而巴渝文化的概念則產生得更晚一些,這是1981年當時的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文物專家董其祥提出的一個學術命題。1989年重慶市博物館準備辦一個館刊,需要確定一個刊名,在經過反復論證后,覺得用“巴渝文化”來做館刊名最適合,其后才逐漸推廣流傳。
“不管是巴蜀文化還是巴渝文化的概念,都是歷史學界、考古學界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提出來的,這并不是為了迎合重慶直轄或者去四川化的產物。”在周勇看來,雖然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但文化的地域性指的是文化區而不是行政區,生活在同一個文化區的人們,不管行政區域如何改變,其文化都是難以改變的:說的是四川方言,吃的是川菜,唱的是川劇,吼的是川江號子……巴蜀文化已經深植于川渝兩地的城市和人們的血脈之中。
》》雖求同但存異
巴地民風彪悍 蜀地文風興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重慶和四川雖然都身處四川盆地,但一個身處盆周東邊,一個身處盆地西部,既有同,也存異,當大江大河的山城遇上沃野千里的平原,文化上則碰撞出粗獷與精致的火花。
“巴將蜀相”便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道縮影。這一說法可追溯至晉代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所作的“巴有將 ,蜀有相”的評價。 巴地民風彪悍,多出將領,巴蔓子、甘寧、秦良玉、劉伯承、聶榮臻等;蜀地文風興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馬相如、蘇東坡、巴金等。
大山大河是重慶城市的顯著印記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每個地域都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周勇介紹,重慶地區最顯著的文化符號莫過于“巫山猿人”,看似毫不起眼、粗獷不羈的化石,卻曾掀起一次有關人類起源的大討論,并向世界證實了巫山猿人是目前亞洲發現最早的人類;而四川地區最顯著的文化符號則是“三星堆”和“金沙”,高大的青銅神樹、精致的純金金杖、非凡的太陽神鳥,無不訴說著這塊富饒土地的神秘傳奇。
而這種文化的差異也融入到兩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我在成都呆了十年,當兵、開車、讀大學,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四川人開車總是慢悠悠的,而重慶人開車就開得飛快。”周勇笑著說,這種文化影響生活最親切的案例莫過于茶館和小吃。
川劇演員表演吐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李文科攝
成都自古富庶,平原千里,曾是一個消費型的城市,富人們集中居住在此,除去下鄉收租的日子,平時往往是白天喝茶,晚上麻將,宵夜就鼓搗小吃。“因此成都茶館遍地都是,然后龍抄手、鐘水餃等小吃也格外豐富,工序繁瑣、口味清淡的川菜更是四川廚師的最高水平。”周勇說道。反觀重慶,這是一個爬坡上坎的城市,是一個人人都要努力打拼生活的城市,因此你很難在重慶看到人們悠閑地在泡茶館,大山大河、大麻大辣成為這座城市最顯著的印記,也造就了重慶人豪爽耿直的個性。
》》千年與共
雙融的歷史傳統 雙贏的文化未來
在重慶與四川的文化發展進程中,開放包容的姿態一直貫穿始終,而究其原因,“移民”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歷史上川渝發生過七次移民潮,時間跨度從秦漢至今,影響最大的當屬兩次“湖廣填四川”。頭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以今天的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地區移民為主,奠定了四川南方移民居多的基礎性變化。第二次影響更大,發生在明末清初,移民總人數約占當時四川重慶總人口的八成左右,這次移民帶來了深刻的文化大融合。今天川渝地區的飲食文化和戲曲文化,乃至語言上,都深受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影響。周勇的祖上就來自于湖北麻城孝感鄉。
市民在三峽博物館觀看畫展。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李文科攝
“重慶與四川的文化絕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近年來成渝之間也有不和諧的“口水仗”。周勇認為,它嚴重傷害了川渝人民的情感,干擾了區域發展的進程,是川渝合作中的思想障礙。要消彌這些障礙,就需要增強文化認同,形成文化共識。“重慶和四川同屬巴蜀文化體系,但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市又確有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成都有天府文化,重慶有巴渝文化。它們都是巴蜀文化潤育出來的,不是和巴蜀文化平起平坐的,而是從屬于巴蜀文化的地域文化形態。”周勇建議,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兩地可通過文化論壇、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導社會,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進一步認同巴蜀文化這個共同的文化基礎,對共同的文化和歷史進行梳理,形成文化共識,在巴蜀文化的旗幟下實現合作雙贏。
“重慶和四川可以共同打造一些文化產品,例如鄒容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英雄,但對他的挖掘和宣傳是做得不夠的,這方面兩地可以進行合作;又比如抗戰大后方的研究,重慶做得比較多,四川的相對較少,那以后是不是兩地的學者可以聯合以來進行研究。”周勇說道:“兩地文化有著雙融的歷史傳統,更應該有雙贏的文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