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敘事方式,全面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力
作者:陳彥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宣傳部部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周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宣傳部科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理論創新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出的“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一脈相承。
深入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傳播,要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客觀分析研判面臨的傳播環境,科學設計傳播路徑,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在思想文化領域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大國形象。
全面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傳播力的世界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理論結晶,也是謀世界大同、計天下之利的思想精髓。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有著深遠意義。
溝通世界、文以培元。習近平文化思想著重強調“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人類文明的普遍性與中國道路所展現的文明特殊性,決定了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是一種跨越國度、跨越時空的世界性貢獻。能夠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一系列文化創舉和文明方案,它既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天下大同,文以載道。習近平文化思想著重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方案。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世界文化發展大格局和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提出了世界文明多樣平等、交流對話、包容互鑒、和諧共生、創新發展等新文明觀,為全球文明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智慧。
全面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傳播力面臨的國際環境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文化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的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全球文明對話面臨新的困擾。在此背景下,我們的國際傳播工作面臨諸多挑戰。此外,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對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國際輿論涉及社會、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全球文明對話出現摩擦與沖突,國際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
受眾群體需求分化。在社會認知理論框架下,受眾根據自己的認知框架來解讀和過濾信息。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文化接近性成為了影響信息接受度和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因其根深的文化基礎和獨特的文化需求,對信息的接受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挑戰更使得我們的傳播在全球領域的廣泛輻射難度增加。
信息技術高速迭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興媒體和社交平臺不斷涌現,并成為了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這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傳播力必須創新敘事方式
搭建文化傳播的全球框架。從世界體系理論的視角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不僅是文化層面的傳播,也是中國在國際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展現。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輿論環境,要向世界準確、全面地傳達習近平文化思想,則需要搭建文化傳播的全球框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爭取掌控更多國際話語權,增強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如近年來《習近平著作選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學術精品亮相法蘭克福書展、巴黎圖書節,“歡樂春節”活動走進110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古跡遺址日世界文化遺產主場活動在杭州舉辦等,通過國際文化展覽、教育交流、學術論壇等形式,積極回應國際關切,推進國際傳播主體的有機協同、深化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多元的文化傳播渠道,與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更緊密的文化交流合作關系,促進文化互鑒和相互理解。
架設跨文化對話的橋梁。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促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理解和接受。去年年底,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了《2023年度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CSIC)報告》,報告指出根據綜合國際傳播指數,位列前10位的中華文化傳承符號包括中國春節、中國茶、中國國畫、元宵節、中國功夫、漢服、中醫、陶瓷、京劇、刺繡,這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提供了載體借鑒。這需要我們充分關注文化適應和本土化策略,通過跨文化對話減少文化沖突和誤解,與海外受眾形成良性互動;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海外受眾的行為和習慣,讓國際社會和世界受眾理解認同中國夢的世界價值;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反映和再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展示和闡明中國當代文化的價值追求。
數字化媒體賦能。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更具創新性的博物館數字化應用場景,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和共同發展。數字媒介技術已經超越大眾媒體成為更為有力的傳播工具,算法和人工智能已經深入介入受眾的生活,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應在數字化層面做出更多探索,如運用社交媒體、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化平臺、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跨平臺、跨地區的融合新生態,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全面展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提升中國話語、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全球格局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有助于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此,我們需要通過優化傳播路徑,搭建文化傳播的全球框架,架設跨文化對話的橋梁,以數字化媒體賦能國際傳播,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效果,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