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在线-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天天做日日爱夜夜爽-天天做日日干

集團官微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化產業智庫 > 正文

文藝節目十年發展回顧:變革、傳承與創新

發布時間: 2024-10-24 11:10:31
來源: 國家廣電智庫
字號: [小] [大] 【分享正文】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回答了“文藝是什么”“文藝為什么”“文藝怎么樣”的問題,對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也為新時代中國電視文藝發展提供堅實精神支撐。講話以來,中國電視文藝領域迎來了深刻的變革與長足的發展,涌現出眾多自主創新的節目類型與多元融合的樣態形貌,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文藝節目景觀。

一、十年來文藝節目的總體特征

(一)展現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行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生逢偉大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在迎接黨的二十大、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北京冬奧會等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時刻,自覺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記錄時代印記、描繪時代風采。專題節目從政策解讀、理論闡釋、經驗推廣等角度著眼,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人文紀實節目全景式、多維度、多形態展現各行各業在新時代取得的成就,生動描繪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各級各平臺的文藝晚會以疏密有致、高潮迭起的節目編排,在重大主題宣傳中大膽探索、交相輝映,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良好氛圍;其他各類型節目緊跟時代步伐,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重大主題宣傳全面提質升溫,形成了積極熱烈的傳播聲勢,凝聚起全黨和全國人民闊步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展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近年來,廣電總局頒布《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關于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做優做強的意見》《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等重要文件,強調作品導向問題,確保文藝節目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例如,針對真人秀節目誕生之初在價值觀上存在的問題,廣電總局及時引導調控,推動節目內容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節目的主體也發生了變化。過去過度追求“明星效應”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關注“素人”的節目,通過展示普通觀眾和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生活,文藝節目更加貼近人民,更具現實意義。在內容層面,文藝節目開始更多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文關懷。例如,面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一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銀發綜藝”節目應運而生,不僅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進了全社會對老年人的尊重和關懷。在就業、醫療、教育等更廣泛的社會議題上,文藝節目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充分傳達了人民心聲和時代精神。

(三)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

文藝作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自2013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節目的熱播,掀起一股股“文化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新時代文藝節目的文化特性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聚焦展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從漢字、成語、詩詞等精髓,到書信、典籍等載體,再到文物、建筑、民俗等更為廣泛的文化領域,文藝節目通過多元主題和表達展現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創新性;著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的文化類節目彰顯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包容性;文化交流類節目則通過文明互鑒的故事,傳遞出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睦鄰友邦”的和平價值取向。其二,聚焦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文藝節目并未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致力于讓文化“活”在當下,煥發新的生命力。近年來的文藝節目廣泛融合紀實、動畫、真人秀、脫口秀、訪談、競技、朗讀、表演等多樣表達形式與前沿科技手段,深入探索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四)展現新質生產力對文藝發展的強勁支撐

文藝的變革始終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新技術不僅催生新的文藝形式,給人們帶來新奇的審美體驗,同時也給新時代文藝發展帶來深刻變革。一方面,文藝節目創作領域呈現出技術跨領域融合和應用創新迭代加速的特點,極大地拓展了文藝創作的可能性和表現形式。新場景、新應用、新傳播、新樣式、新手段走進了生活,諸如虛擬歌手、虛擬演員日益為人們所熟悉;大小屏聯動的“串屏”模式成為節目的重要形態,數字時代將技術烙印刻入了文藝節目創作的基因。另一方面,新技術應用逐步改變了受眾的接受方式和審美習慣,進而影響到文藝節目創作的各個環節,如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夠充分整合行業信息,從而創作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內容。此外,技術的更迭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這在文藝領域體現為對原創作品的重視和對創新思維的鼓勵,文藝節目更加主動融合新技術、新理念,推動文藝不斷創新發展。

二、主要類型節目回溯

十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生產優秀作品的中心任務,著力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的三個“存在”的問題,致力于創作生產一大批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心同向,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精品力作,在此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幾種類型節目予以回顧解析。

(一)文藝晚會類

1

隨著黨和國家的大事要事不斷涌現,獻禮類晚會成為了展現國家輝煌歷史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窗口。這些晚會不僅深入梳理了“黨史黨建”“偉大成就”“中國夢”等系列節目,還特別關注鄉村振興、科教強國等關鍵領域的發展。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百年禮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交響音詩畫》《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詩》,展現國家的歷史輝煌與時代精神。各省級衛視立足地域特色,在晚會中充分展示地域發展成果,如2024年各大平臺的跨年晚會精彩紛呈,北京衛視融入文化北京建設、京蒙協作、京新對口支援等主題;東方衛視聚焦展現上海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發展面貌;湖南衛視創新打造“跨年街”,彰顯城市煙火氣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浙江衛視展現宋韻今輝、詩畫江南、共創共富、亞運盛會、國風傳承等成果。

晚會節目在內容上越來越注重融入中國符號、傳統文化元素和民族記憶。2021年,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以其獨特的創意“出圈”,成為現象級作品。此后,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陽,貫穿了大部分傳統中國節日,創作出一系列人氣口碑俱佳的文化精品,特別是“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舞蹈”詮釋了“洛神水賦”的經典審美意趣,成為國內外廣為傳頌的“文化爆款”。融合傳統文化與科技元素的系列主題文藝晚會,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如“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融合多種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全景式展現網絡視聽行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實踐。

作為視聽文藝發展成果的階段性總結,文藝晚會也是視聽技術展示的重要平臺,“藝術+科技”的結合為節目創新提供了突破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春晚在技術上呈領先地位,如2021年春晚通過8K超高清技術創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等前沿科技,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春晚中還融入了二次元虛擬人物與真人同臺的表演,以及通過“云”錄制技術實現的隔空連線,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戰略性成果等主題。

(二)文化科技類

在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文化科技類節目成為文藝節目的突出類型,它們以文化內涵、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不僅讓觀眾獲得知識與思想的充實與滿足,也體現了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充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2

自2014年起,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會”系列節目,如漢字聽寫、謎語、成語、民歌等題材,蓬勃發展并引發了全國電視文藝的“國風”潮。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 第一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的節目形式,最高收視率達到1.95%,超過許多黃金檔電視劇收視,成為文化類節目的標桿。2017年,隨著《朗讀者》《國家寶藏》《見字如面》等“現象級”節目的涌現,觀眾對于文化類節目的熱情被進一步點燃,被譽為“文化類節目的春天已然到來”。文化類節目在數量上的井噴式增長,也帶來了人氣的持續高漲,《經典詠流傳》《故事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上新了·故宮》《中國禮·中國樂》等節目極大滿足了觀眾對高質量文化內容的渴求。各地也立足自身文化底蘊進行資源開發,北京衛視先后推出《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最美中軸線》等節目,浙江衛視聚焦中國文化遺產地,借力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推出《萬里走單騎》,江蘇衛視關注長江風物推出《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等。

3

在傳統文化的展現之外,近年來具有人文氣質的文化節目也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更加渴望能從節目中獲得高質量的精神陪伴,如《我在島嶼讀書》《一起讀書吧》等讀書類節目,以及《圓桌派》《十三邀》等談話類節目,都在輕松平和的討論中帶入對時代精神、人生價值的思考 。

科技類節目則將科普內容與綜藝節目形式跨界融合,創新出更具吸引力的科普形式。2016年央視的大型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將科學實驗搬上舞臺,成為科普類節目的標桿。此后,《我是未來》《未來架構師》《機智過人》等節目緊扣國家科技發展規劃,追蹤國家科技發展動向,讓更多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科學工作者走入大眾視野,實現了專業性和通俗性、科技性與藝術性的融合交匯。

(三)體驗觀察類

體驗觀察類節目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演進和豐富的過程。2014年前后以游戲類和挑戰類真人秀節目為主,觀眾多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嘉賓在特定情境下的“類真實狀態”,這種節目形式被稱為“旁觀式觀察”。直到2017年,國內真人秀節目進入一個新階段,以《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等為代表的“慢綜藝”開始流行,人物關系由陌生人變為熟人,技術上更多采用裝置攝像頭,攝影師的角色逐漸退居幕后,逐漸向體驗觀察類節目演化。

隨后,體驗觀察類節目開始聚焦更多元的主體和主題,主動淡化明星流量,關注個體、關照現實。職場觀察類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初入職場的我們》關注職場生存狀態和個人成長;情感觀察類節目如《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深入探討婚戀問題;代際關系觀察節目如《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展現了幸福生活的多種面貌;《忘不了餐廳》《百分之二的愛》則將目光投向自閉癥患者和流浪動物等社會群體;《守護解放西》運用真事紀實的敘事手法為觀眾講好中國警察故事。

4

同時,更廣泛意義的真人秀節目也在發生轉變,從單純的娛樂“秀”向傳播公益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與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環保科技等領域結合。比如,《極限挑戰寶藏行·三區三州公益季》節目創作團隊親身投入扶貧實踐,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同時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落地。

(四)競技競演類

在2015至2019年期間,國內電視熒屏上涌現出了如《挑戰不可能》《出彩中國人》等競技類節目,代表了原創節目模式的一種創新。特別是在2016年,《挑戰不可能》榮獲“亞廣聯”電視娛樂節目大獎,這是中國原創綜藝節目首次獲得的國際獎項。此后,競技類節目不斷拓展邊界,將科技、藝術和專業元素融入競賽之中,這類節目以專業技能競賽或競演為核心,不僅滿足了觀眾對比賽的好奇心和圍觀心理,也加深了公眾對相關專業領域的了解。

5

在內容題材上,競技競演類節目不斷拓寬邊界。《我是歌手》作為音樂競技類節目的代表,在題材設置、綜藝效果、賽制設計等方面超越了海外版本,獲得了觀眾的好評;《聲生不息》系列節目則在賽制上弱化了競技元素,更加聚焦于音樂表達本身,通過敘述不同地區流行音樂的發展,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競技類節目如《我是演說家》《奇葩說》等通過演講、辯論、脫口秀等形式,展現語言的力量和魅力。此外,《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樂隊的夏天》《導演請指教》等更多節目則聚焦喜劇、搖滾、導演、演技等專業性較強的細分賽道,引領文藝潮流。2023年,體能競技類節目如《哎呀好身材》《我可以47》《勢不可擋》集中出現,傳遞新型生活方式與健康理念。總體來看,這些競技競演類節目通過其專業性和創新性表達,不僅展現了當下年輕人的新風貌和新情懷,而且實現了不同圈層間的突破和融合,為中國文藝節目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公益道德類

公益道德類節目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遞正面社會價值和引領社會風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這類節目在廣電總局的引導和政策支持下,實現了從“有數量缺質量”向“高質量”的轉變,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廣電總局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如規定公益性節目的播出比例需達到30%,并鼓勵原創、防止同質化,同時倡導演員和嘉賓參與公益性節目,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公益道德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節目如《生命緣》《急診室故事》《我是先生》等以真實感人的故事,傳遞了人間大愛。《等著我》作為一檔大型公益尋人節目,不僅打破了公益節目收視率低迷的成見,更成為全國最大的公益尋人平臺,幫助數千離散家庭實現了團聚的夢想。同時,公益道德類節目也在不斷聚焦時代議題,傳遞社會正能量。如,《我們在行動》《脫貧大決戰》等節目深入脫貧一線,記錄和展現了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典型案例,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輕騎兵”。

6

道德類節目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從榜樣力量、家風傳承等多維角度出發,展現了深遠的教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價值。《我有傳家寶》《中國好家庭》《最美孝心少年》《齊魯家風》等節目,傳承了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通過展現親情溝通中的美好與溫暖,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語

十年磨一劍,中國文藝節目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十年,我們見證了無數文藝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與創新探索,也享受到了文藝創新帶來的豐碩成果。文藝節目不僅記錄了時代的脈動,更成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億萬觀眾提供了滋養心靈的精神食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文藝節目創作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同質化競爭、創新瓶頸、模式化傾向等問題日益凸顯,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在追求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困境,要求創作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索更多元化的創新路徑。面向未來,文藝節目創作領域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鑄就文藝價值深厚、內容精致、審美上揚、品類多元的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