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活化利用
近年來,重慶市堅持以用促保,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實施了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山城巷、十八梯、魯祖廟、馬鞍山“堂里”等一批重點項目,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活化利用成效明顯。
據了解,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市現有5個市級歷史文化名城、54個歷史文化名鎮、48個歷史文化名村、11個歷史文化街區、31個傳統風貌區、777個歷史建筑等資源,代表了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等傳統風貌特征。
為了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重慶市重視頂層設計,出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編制《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等規劃。
實施的重點項目中,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采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實施模式,以保護規劃為引領,通過“招拍掛”引入市場主體投資,實施修繕建設和招商運營。保護了3處歷史建筑、81棵大樹和古樹、“七街六巷”13條傳統街巷以及老梯坎、老堡坎、老防空洞等資源。
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則采取政府、國企平臺等多方參與機制,堅持規劃引領街區保護傳承,以用促保推進街區活化利用,保護了15處歷史建筑、31棵古樹、12條傳統街巷、2處纜車道遺址等資源,以“繡花功夫”對各個年代的建筑開展“修舊如舊”的修繕,最大限度保持街區傳統風貌真實、完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