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歷史與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發展,必須牢牢植根民族文化根脈,以此為前提,文化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場域中,轉化為一種精神力量,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賦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黨的文化領導權、“兩個結合”、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文明交流互鑒等一系列新論斷,構筑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內涵。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理性創新。意識形態是思想文化的主要標識和本質屬性,文化由誰支配、為誰服務,是關涉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根本性問題。無產階級政黨既要不斷強化“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力量”,更要與時俱進地鞏固“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對思想文化建設、發展和教育的堅強領導和有力引領,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對無產階級政黨提出的原則性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而所謂守正,“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歷史證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大政治優勢。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在文化傳承、建設、教育等層面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篇章。從話語形態和內涵闡釋的角度上看,文化領導權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進一步的揭示,彰顯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理性創新。
“兩個結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法論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系統呈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法論思考,深刻揭示了黨的理論創新規律。
“兩個結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為新時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一個結合”具有“總體指向”特征,指引文化發展的道路和方向,“第二個結合”具有“重點凸顯”屬性。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個結合”不僅破除了傳統和現代相對立的觀念桎梏,還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兩個結合作為方法論,其實質在于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現代性的遞升,不僅確立起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還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與時代價值。
“文化主體性”反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文化主體性”的重大論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種認識論自覺,在實踐中為鞏固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基本遵循。
從本質上看,文化主體性是指文化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內在規定性,它標志著一種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自我身份民族性和獨立自主性。一方面,就文化自我身份的民族性維度出發,文化主體性是指任何一個民族都有維護本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每一個民族都應該自覺地愛護本民族的文化,通過不斷地創新、發展和學習,以賦予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主體性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體現為“中華民族中的成員對其主體文化的自我認同性”,即文化認同彰顯民族國家的文化主體性。另一方面,就文化獨立自主性而言,文化主體性強調中華文化發展的“內部生成”路徑:一是中華民族作為中華文化的創造主體和發展主體;二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三是強調中外文化交融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由此,從文化主體性的建構過程來看,中華文化的未來,既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回歸,也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單純模仿,而是基于本民族文化的智慧,同時正視人類現代文明所昭示的時代潮流,創造既順應歷史潮流又能夠回應現代文明諸多問題的新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形塑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樣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新命題,“‘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選擇的文化形態,形塑了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同當代文明相協調的全新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樣態。
內在地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魂脈傳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賡續、以“兩個結合”為煥新轉型,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科學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與此同時,明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明確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出發點——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動力支持。從本質上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遵循了文化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殊規律,始終堅持以文化的現代化形態促進人的現代化狀態,為豐富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自覺能動的精神主體。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為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了重要版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動力引擎。
“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開放和包容,主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理念,對于不同的文化,向來主張相互尊重與包容共存。“文明交流互鑒”在尊重世界各國不同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價值性的前提下,強調不同民族國家的交流、協調與融通,主張在多元文化共生的基礎上尋求更廣范圍的互通與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尋求構建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不斷探索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意涵;從歷史和現實、中國和世界的視角出發,作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平等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包容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動力”“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能夠文明交流對話”“人文交流是加強感情、溝通心靈的柔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并鮮明地提煉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文明交流互鑒和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的提出,在觀念層面,彰顯了打破文明隔閡,超越“文明沖突”和“文明優越”的“中國貢獻”,為人類文明進步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