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新的具體要求:“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必須深刻把握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過程,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
堅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和根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重要內涵,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的現代文明,即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華傳統文明的基礎上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脈。前者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向和出路,后者提供建設的沃土和養料。因此,堅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和根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本質所決定的。堅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和根脈,需要把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貫穿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需要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需要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之間存在的高度契合性,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推陳出新、與時代同行,實現“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三者相統一。應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上,既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要與時俱進,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及時科學解答時代新課題。應全面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主題、時代課題、時代任務、時代特征、時代要求,創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應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提供活力動力;同時應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向世界生動講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整體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五位一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物質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礎;政治文明是其他文明的根本保證;精神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動力;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五大文明”缺一不可,都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核心要素,應整體協調推進,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