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著力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是做實、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關鍵一環。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奮力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在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上下功夫,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以思想為引領,筑牢國際傳播的“根”與“魂”。當前,國際輿論交鋒激烈,“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中國不負責論”等不絕于耳,中國真實形象與西方主觀印象存在“反差”。面對這些錯誤言論,想要改變“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格局,我們不能自亂陣腳,不能被帶偏、不能被帶跑,必須以科學的思想為引領,筑牢國際傳播的“根”與“魂”,穩妥開展好國際輿論斗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地回答了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我們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構建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具體來說,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統籌協調企業、高校、媒體等各類國際傳播主體力量,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敢于打破西方的話語霸權,扭轉“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困境,自信地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不斷提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的全球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在風云激蕩的國際輿論場上真正站穩腳跟。
以文化為支撐,構建國際傳播的“梁”與“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大國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從功能屬性上看,文化具有建構力,能夠憑借其自身的獨特魅力產生廣泛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從而增強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傳播是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為持久的傳播,要讓文化成為國際傳播的“梁”與“柱”,深化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使中華文化成為海外受眾了解中國、感知中國、支持中國的“磁石”。一方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活動,鼓勵文化企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打造品牌、形成標識,把文化品牌和標識轉化為國際傳播的亮點,讓海外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認同遷移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同。
以技術為驅動,把握國際傳播的“度”與“效”。國際傳播工作做得怎么樣,最終要靠效果說話,要看海外受眾有沒有聽得到、聽得進、聽得懂,有沒有對中國多一分了解、多一分信任、多一分情誼。想要實現這些效果,必須解決好“怎么說”的問題。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刻地影響著國際傳播機制,深刻地變革著國際傳播格局。我們必須敏銳地洞察到這些“影響”和“變革”,看到信息技術對國際傳播的有利驅動,把握好國際傳播的“度”與“效”,實現國際傳播工作的整體性提升。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和研判,采取貼近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傳播方式,提高國際傳播的精準性,更好地向世界講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關鍵問題。要順應國際傳播移動化、可視化、互動化的發展趨勢,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創制電視劇、3A游戲、數字博物館等多樣化的國際傳播產品,打開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突破口”,找準海外受眾與中國本土內容的有效鏈接點,提高海外受眾接收傳播的參與感、沉浸感,為實現中國聲音、中國故事真正被接受、被認同、被理解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