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 向“新”而行,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型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通過科技創新加速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型,積極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文化的經濟賦能效應和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是文化事業的時代使命。
以“新”驅動:堅持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雙輪驅動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是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兩者互補互促,共同構筑了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萍紕撔率且妫瑸槲幕a力變革引入新的生產模式,有效降低邊際成本;文化創意是靈魂,為文化生產力升級注入持續的生命力,顯著提升邊際收益。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協同優勢,形成經濟效益和人文價值相統一的創新生態,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文化創意的時代化發展要發揮科技的賦能效應。要推進以大數據、區塊鏈、AIGC等為代表的第五代信息技術與文化生產領域的全方位融合,培育具有數字素養和文化理論、文理兼通的新型文化勞動者,形成以文化數據為資源、依賴數字創作工具和平臺的新型文化勞動資料,創造注重數字文化體驗和個性化文化內容的新型文化勞動對象。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市場化轉化要堅持文化的引領作用。要發揮文化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保障文化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應用符合社會價值、法律規范和倫理道德。要發揮文化對消費行為的引導,推動科技創新的市場化應用以文化消費需求為導向,提升市場接受度。要發揮文化對創新氛圍的引導,建立鼓勵創新、尊重研發、終身學習的文創行業文化,激發文化科技創新的活力動力。
向“質”突破:推動文化生產能力高質量轉型發展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質量躍升。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以高質量作為主旋律,推動文化生產能力由數量增加到質量升級的轉變,由注重規模擴張到重視內涵建設,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一是文化生產能力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培育文化產業新形態,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是文化消費的日?;臀膭摦a業的崛起,使文化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領域,以文化產品和服務為中心構成的成熟產業鏈展示出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文化生產能力的高質量發展能夠進一步激活文化的經濟賦能效能,以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協同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升級轉型。三是文化生產能力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塑造文化競爭新優勢,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對于國家形象塑造和國際影響力傳播的支撐作用。文化生產能力高質量發展能夠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國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借“生”促活:塑造新型文化生產關系
習近平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币钥萍紕撔买寗雍臀幕瘎撘庖I的文化新質生產力已經逐步形成,亟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優化市場化機制,塑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型文化生產關系,進一步激活文化生產力的動力活力。一方面,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有力破除文化體制障礙。要充分實現市場在文化生產要素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和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作用的有機結合,形成經濟秩序和創新活力良性互動的文化發展格局,推動文化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另一方面,健全文化產業鏈條聯動機制,有效打通文化機制梗阻。既要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傳播等環節的協同發展,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優質文化生產要素跨行業、跨領域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也要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和豐富文化消費選擇,培育文化經濟的新增長點。
賦“產”強能:謀劃文化產業布局結構
文化產業是文化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載體。習近平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要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形成高效集約、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文化對數字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和驅動力。一是積極推動傳統文化業態升級。以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為主線,推動文化產業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培育以數字文化體驗為主要特征的文化產業新業態。二是大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要立足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推動文化元素在戰略性新興領域的轉化融合和重大突破性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落地,形成文化創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跨界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和前瞻性規劃,科學探索文化產業與未來產業的融合試點,推進傳統文化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和未來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三是加快培育文化數據要素產業鏈。要加速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建設,推動各類文化機構在合法合規前提下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數據資源轉化為可交易流通的文化數據資產,及時對接數據要素市場化發展賽道,實現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轉化。
問“力”求精:厚植數字文化人才根基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蔽幕沦|生產力依賴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雙輪驅動,要堅持人才引領文化生產力變革的戰略地位。一是完善文化人才工作機制,營造文化人才資源高效配置的發展環境。二是優化文化人才培養模式,著力解決文化人才供給缺口。既要以文化理論基礎研究為立足點,強化藝術、音樂等傳統文化學科的教育投入;也要以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為突破點,增設與數字人文、文化遺產數字化修復等領域相關的前沿課程,切實保障文化人才培養與文化行業需求緊密對接。三是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有效提升文化人才創新活力。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勞動報酬制度,強化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收益分配機制,切實保障文化人才的勞動和創造獲得應有的收入回報,使其在一個公平、有序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