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川劇唱響千年古鎮,司法守護文化根脈
近日,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攜手江津區白沙鎮政府,在白沙古鎮共同設立歷史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基地。此次活動以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為起點,共唱歷史文化保護“大戲”,傾力守護白沙這座千年古鎮的文化根脈。市人大代表王剛、周雪林、彭蓉,江津區文化旅游委相關工作人員及相關人文歷史專家應邀參加活動。
PART/01
基地揭牌
奠定司法保護之“基”
基地選址于長江之濱的白沙古鎮,這里擁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白沙鎮現存古街古巷38條,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非遺項目6個,包括千擔巖漢墓群、唐代大圣寺遺址、明代川主廟、清代聚奎書院、全國最高吊腳樓,以及大量抗戰文化遺址,具有極高的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價值。
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參會人員針對如何保護白沙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展開討論。
江津法院黨組成員張世軍表示,江津法院將以基地為依托,充分發揮司法建議作用,探索依法發出“保護令”“禁止令”“修復令”等,從古樹名木保護、古建筑保護等方面著手,統籌推進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與民俗文化的一體化保護,同時創新宣傳形式,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治理念,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ART/02
川劇普法
推動“以文化護文化”
在炎夏清晨的陽光下,江岸河沙呈銀白光澤,映襯著古鎮“白沙”之名的由來。望江樓上,老少齊聚。
鑼鼓一響,川劇開場。在白沙川劇協會的民間藝術愛好者的咿呀聲中,觀眾們叫好聲、掌聲不斷。
“長江滔滔古樹搖,眾人齊匯老街壩。白水鑒心聚沙成,眾人攜手護文化!”劇目結束,表演者用川劇唱出了本次川劇表演活動的主題。
江津法院環資庭干警受邀現場學唱川劇,在親身體驗川劇魅力的同時,攜手唱響文化保護。現場的小朋友們也勇敢加入,稚拙而活潑的動作引得觀眾們喜笑顏開。更有大學生對川劇的扮相行頭表示好奇,與表演者探討交流了盔帽、靠旗等裝扮的藝術作用。
“白沙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吊腳樓!”“釀酒技術!”……
古鎮涼亭旁,江津法院環資庭庭長姜玲向當地百姓開展普法宣講。她以生動的案例,向大家普及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等法律規定,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每個人都應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受益者。
蟬鳴聲中,法治之音如同潺潺清泉,蕩滌了在場每個驕傲的白沙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在這“一江碧水、千年白沙”的古鎮傳播開來。
PART/03
能動履職
筑牢司法保護屏障
同日,重慶永川法院、江津法院與四川瀘州合江法院、瀘縣法院共同簽訂了《瀘永江古鎮古村落集群一體化司法協作保護實施方案》,探索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方式。基地設立和本次宣傳活動即是對該方案的具體落實。
江津法院歷來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以能動履職理念貫穿審執工作,筑牢歷史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屏障。在審理“邁進醬油”破產案時,考慮其是中華老字號品牌,釀造技藝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遂指導管理人接管資產、重整資源,改變銷售模式,如期推進重整,讓企業有望重獲新生。執行市級文物“馬家洋房”時,探索非國有文物處置程序,通過產權轉讓限制、賦予買受人修繕保養責任等方式,實現文物良性傳承。
下一步,江津法院將繼續依法妥善審理涉歷史文化遺產案件,探索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人文環境的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為巴山渝水歷史文化根脈傳承提供司法服務。
代表建言獻策
川劇表演與普法宣傳的結合,不僅文化韻味濃厚,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傳播了相關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希望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豐富法治宣傳形式和傳播渠道,使法治宣傳工作更加“有聲有色”。
“接地氣”的川劇表演,讓人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切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有效提升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設立基地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江津法院充分發揮基地在法治教育和理念傳播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強化文化遺產的法治保障。
本次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認識到基地設立的必要性。希望川渝兩地法院能夠繼續深化司法協作,積極探索巴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方式,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落實好歷史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