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為打造文化強市賦能添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要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全面深化改革”。博物館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收藏、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社會變遷物證的職能使命,切實擔負起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和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光榮職責,瞄準黨中央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重大戰略使命,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的工作部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不斷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地標”“城市會客廳”。
切實抓好博物館全面改陳,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三峽、世界的三峽”。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因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應運而生,作為展示三峽文明的專題博物館,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是不斷提升重慶城市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我們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三峽、世界的三峽”為目標建立宏大敘述主題,做好博物館的展陳工作。主辦了《妙手匠心 重現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通過“三峽文物大考古”“能工巧匠修文物”“有效利用活起來”三大部分內容,向觀眾科普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手段,闡釋三峽文化的重要價值、保護理念;以“自然奇觀”“歷史長卷”“人文古跡”三大部分為基本構架,配合AI+VR科技賦能沉浸式體驗,重構展陳體系,推出《壯麗三峽》展覽。圍繞共建“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加強展覽交流,實現“讓世界看中國,讓中國看世界”目標。我們要繼續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三峽、世界的三峽”為目標,加快推進博物館建設質量全面提升。一是加快推進重慶博物館新館建設,把重慶博物館新館建設成為突出重慶地域文化特色和重慶城市精神,充分展示重慶歷史、體現重慶風格的“城市會客廳”。二是加速推進中國白鶴梁題刻與埃及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做好中國水文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建設新的文化地標。三是抓好以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為特色的重慶歷史文化研究,做好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服務國家重點項目。
用心抓好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切實讓文物“活”起來、展覽“火”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只有讓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通過數字化技術創新展示手段,讓歷史與現在、未來跨時空對話,不斷豐富沉浸式交互場景體驗,才能拉近文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吸引更多人走進文博場館,感知“博物館的力量”。我們運用多媒體數字技術建設大型三維數字展項“三峽形成”,以全新數字化展陳方式、沉浸式參觀體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導觀眾了解三峽形成過程。在博物館展覽中首次運用AI語言模型,為虎鈕錞于、景云碑等文物賦予新生命。完成了三峽文化知識圖譜智能問答系統和重慶博物館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的初步構建。我們將與時俱進創新展示方式,讓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一是持續開展數字博物館建設。強化館藏數字資源建設,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全新數字博物館;實施感知型博物館建設關鍵項目,引入VR、MR等技術,建設具有吸引力的大型數字化應用場景;深化科技賦能文物保護,探索文物保護知識科普新方法。二是積極開展文物活化利用。積極配合創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舉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屆文創大賽;圍繞館藏文物和展覽,聯合三峽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和西南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力爭研發特色文創400余種,多出“爆款”產品,讓“游客”成為“顧客”。三是大力做好融媒體宣傳。加強同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合作,設立專門頻道,融入精品文物整理成果,創制有網感的綜藝類節目;加強與西部國際傳播中心合作,提升文物國際傳播力。
不斷擦亮社會教育品牌,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博物館一直都是校外育人的重要場所,具有寓教于樂的雙重屬性,既能夠讓孩子在奇妙之旅中獲得感官上的新奇與滿足,又能夠讓孩子從中收獲很多新鮮的知識。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推出教育課程100余門、研學教育產品88個,“展覽遍渝州”巡展4000余場。我們將繼續加強對外合作,立足館藏資源和展覽,精心策劃課程,發揮“巴渝學堂”“中華文物我來講”“白鶴時鳴”“時代小先生”“文物魔法師”五大教育品牌作用,抓好“神瞳尋寶”“暢游文?;亍汗澭銇泶蚩ā薄鞍Q梁春季修禊—龍年歲首祈福迎新”“巧畫川劇臉譜 感受國粹魅力”等教育活動。開展“百城千校行”,建好建強覆蓋幼兒、中小學生、大學生、成年人等,線上線下并重的“全年齡段”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融入幼兒課程,通過創新設計幼兒課程,為學齡前兒童搭建認知博物館的課程。融入中小學生課程,開展“中華文物我來講”活動,繼續抓好“永遠的三峽”“神秘的巴國”“重博新聲代小小講解員”“巴山蜀水”等課程,抓好宋慶齡舊居“時代小先生”教育項目,抓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文物魔法師”教育品牌升級開發設計。融入大學生課程,抓好“文物青年說”“重慶人重慶城”等課程。融入成人課程,開設古琴、花鳥畫、書法等國學培訓,開展三峽文博講壇和端午詩會等。
發揮文物修復“國家隊”作用,勇擔文物保護的急難險重任務。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是重慶在文物保護領域的重要成果之一,擔負西南地區館藏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和文物保護人才培養中心的職能,獲批第七批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匾晕奈锵x霉病害控制研究為中心,重點開展有機質文物生物病害預警與防治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裝備研究。我們將持續發揮“四個中心”作用,打造一流“國家隊”,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一是發揮好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中心作用。運用微生物分析檢測、蟲害控制研究、分子生物學、熏蒸劑研發、材料分析檢測、文物材料老化、顯微成像7個實驗室,發揮人才優勢,抓好有害生物研究,承擔科研課題,牽頭或參與行業標準制訂,承辦或主辦全國性學術研討會議,為全國文博單位提供檢測分析服務與防治策略技術咨詢,推動我國館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二是發揮好西南地區館藏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作用。配合實施《重慶三峽庫區出土文物修復三年行動計劃》,搶救性保護修復三峽出土文物;實施館藏珍貴瀕危文物、脆弱性文物和新建博物館展陳文物保護修復計劃,重點加強金屬器、書畫、紡織品、漆木器、陶瓷器等易損珍貴文物的修復。三是發揮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重慶區域中心作用。積極為重慶地區博物館編制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進行重慶區域內文物保存環境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開展文物保存環境檢測、評估、預警及對策研究,開展適宜于本地區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裝備研發與檢測應用。四是發揮好文物保護裝備研發應用中心作用。參與文物保護裝備的研發,與入駐裝備產業基地的企業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展研發工作;自行開展文物保護裝備的研發,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有硬件設施設備及技術力量為基礎,新增科技保護專業設施設備,利用本館的庫房和展廳對館藏文物、三峽出土文物進行科技保護應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