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在线-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天天做日日爱夜夜爽-天天做日日干

集團官微
您的位置:首頁 > 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 > 正文

“兩個結合”是 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新

發布時間: 2024-07-09 15:42:28
來源: 天津日報
字號: [小] [大] 【分享正文】

守正創新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由之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守正創新。“兩個結合”表明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既堅信不移,又創新不已。

一、是否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辨別“兩個結合”的重要標準

我們所講的“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具體的歷史條件,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前提。這種堅定信仰不是“宗教情結”,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是植根于科學世界觀的真理性,而不是止步于經驗科學的真理性。如果將其混同于實證科學就無法領悟這一思想體系的科學性,也就顛覆了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基礎。

植根于科學世界觀的科學性??茖W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理論根基。它科學地解決了世界的“終極存在”、人生的“終極關懷”這些信仰領地的所謂“形而上”問題,為“改變世界”的人類解放事業奠定了基本遵循。辯證唯物主義把世界歸結為客觀存在的矛盾,因而是物質性、過程性的存在。這就破解了現象和本體、經驗和超驗的鴻溝,終結了康德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共產主義把對于人的關注和現實苦難的解救,奠立在科學批判資本主義并依托無產階級世界歷史使命之上,個人只有投身人民解放的事業,才能獲得真正無限的生命價值,“人民至上”科學破解了生命不朽的難題。

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和任何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以客觀真理為底蘊,因而能夠交融貫通。但和實證科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局限于對現存事物(現象或事實)作描述性的解釋,并不追求公式化的簡明、精確和適用性,而是要以揭示事物的本質、變動及其未來趨勢為導向,通過對現實進行“批判”、作出前瞻性分析,開創“超越”現實、建設美好未來的革命實踐。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回避“形而上”、駐足于“現象界”,而是把未來、本質趨勢這些所謂“超驗”領域納入了科學的視域,從而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確立了科學信仰的地位。正因為它解決了實證科學無法解決的科學信仰問題,所以用科學世界觀武裝頭腦,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于包括自然科學工作者在內的所有人都是必要的。

革命實踐之所以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就在于只有理論才具有超越現狀的前瞻性,才能為革命實踐立旗幟、定方向、聚人心、鼓士氣。因此,超越純經驗的眼界,把握時代潮流和歷史規律,是科學世界觀的固有本性和獨特優勢。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沒有理論指導實踐的空間;丟掉了科學信仰,理論創新、實踐發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就無從談起。

馬克思主義并不單憑經驗事實而立,自然也不會因某些經驗事實的變化而廢。在新問題、新挑戰面前,為什么不能簡單拋棄理論,更不能動搖理想信念?就因為任何新情況、新挑戰都不會改變歷史大趨勢,不會顛覆科學世界觀,而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才能真正應對挑戰。

必須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首先,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統一的物質存在,對這一極其復雜的統一世界作科學的整體性把握,具有客觀真理的唯一性。這個不能推倒,也不可替代的科學世界觀,就是馬克思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茖W世界觀需要在堅持運用中不斷深化,但其固有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始終貫穿其中。一元化科學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集中體現,也是堅持黨的一元化指導思想的理論根據。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認定“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把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放在對這一世界觀的堅持運用上。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確立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基礎上,揭示了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世界運動,都是有著自身規律的客觀過程,對于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追求是認識客觀規律,獲得客觀真理,從必然走向自由。因此,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和客觀形勢出發,不斷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就要克服一切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情緒,克服一切脫離實際、夸夸其談的做派;就要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到規律性認識,不斷創新理論。

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只有面向未來,努力促進革命變革和創新發展才是歷史的進步力量。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為共產主義而奮斗是共產黨人最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喪失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會立刻土崩瓦解。“蘇東劇變”從根本上說,就是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丟棄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是高度自覺的世界觀,不能自發產生,必須經過艱難的學習、實踐和探索過程。探索客觀規律、追求客觀真理難在擺脫狹隘眼界的束縛,真正敢于面對新陳代謝的歷史趨勢。社會生活的重重迷霧,源自占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團依托其強大經濟統治力編織出的意識形態神話。要破除現存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藩籬,認識和把握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需要掌握先進理論撥云見日,透過現象看本質;需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真正投身人民的革命事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是不斷地把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統一起來的過程??茖W世界觀是無產階級政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思想源泉。

因此,研究“兩個結合”問題,首先要透徹認識和深刻領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極其復雜的歷史變局中堅定理想信念、引領時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掌握歷史主動方面的重大進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霸趫猿忠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笔欠駝訐u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們辨別“兩個結合”討論的重要標準。

二、在回應新的實際中彰顯科學理論的生命力是領悟“兩個結合”的精髓

伯恩施坦一類實證主義者之所以認為“結合”可以丟開馬克思主義,原因就在于他們拒斥辯證法,把實際當作孤立靜止、客觀自在的現象。這樣,理論就成為完全外在于實際的思想觀念,當然可有可無。事實上,“實際”雖然是客觀狀況,卻并不是不依賴任何理論而“自明”的純客觀存在。社會歷史中的實際,是人的歷史活動,是客觀制約性和歷史能動性的統一,本身就是主客觀的統一。要真正面對現實,科學把握實際,首先要真正面對世界。因此,理論聯系實際的精髓,就在于運用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把握不斷變化的實際。

21世紀的實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底首提“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時代大變動、歷史發展新階段及其時代之問的新認識。這一具有科學預見性的重大判斷,引領我們真正面對21世紀的新問題、新挑戰。

“新實際”是對歷史規律認識的深化。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1917年的十月革命印證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科學預見,使我們對于歷史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極不平衡世界態勢,極大地深化了這一規律性認識。正是帝國主義時代發展不平衡規律,成為革命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點、焦點首先爆發并獲得成功的客觀根據,從而開創了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革命時代。二戰以后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以及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一度形成了“東風壓倒西風”的局面。而從反面看,由于不能及時把握和平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轉變,世界社會主義遭遇了重大挫折。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的發生,使社會主義運動跌入了谷底。

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并沒有卷入這個“多米諾骨牌”,而是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屬于自己的道路。但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必須要直面的時代之問,就是如何打破“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迷思?!鞍倌晡从兄笞兙帧苯沂玖速Y本主義現代化正在衰落、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在復興的時代特征,提出了現代化方式上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向。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絕不會因為單純在生產力發展上的衰落,自動喪失歷史舞臺的主導地位,而社會主義也絕不會因此自行引領時代。社會主義必須使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成就,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綜合展現上拓展,轉化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這就是當代中國面臨的實際及其問題導向。

新的百年變局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如果說十月革命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從根本動搖了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根基的話,那么今天的世界百年變局則要真正開創出超越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類型。這是一個相比革命時代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更為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轉折。對這一新實際的科學把握,是我們黨對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歷史規律認識的深化,奠定了“兩個結合”的歷史根據。

21世紀的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實際”是對國情的科學動態把握,也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中國實際。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主要矛盾的變化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把握國情的基本著眼點。我們對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行再認識,是新突破。

新的情況是: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如何使之健康、可持續的挑戰嚴峻;在經濟總量、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如何解決貧富差別擴大的壓力日增;在溫飽已經初步解決、人們的物質追求不斷旺盛的狀態下如何有效推進精神需要提升的形勢緊迫。實際上,氣候和生態環境問題、落實共同富裕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發展經濟就能解決的。科學認識這些變化了的實際,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突破口。

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要比原先“物質文化需要”的概括更全面貼切。美好生活不限于人們自身豐富的物質精神生活,還要求良好的自然環境。從滿足需要的手段看,平衡、充分發展的追求,跳出了“社會生產”這一較為單一的發展方式,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轉變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形成了系列解決這一矛盾的創新思路:明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形成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作總思路;把消除絕對貧困作為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要追求,形成了消除貧富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部署;形成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大思路。

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當代世界最重大的變化是各國的發展越來越相互依賴,開放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的歷史性交匯是這一潮流最為重要的因素。

兩個大局的“同步交織”既表明了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也表明了當代中國對于世界潮流的巨大推動作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與當代世界潮流一致:這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共同富裕、永不稱霸的現代化,與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完全一致;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的現代化,與當代人類應對氣候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努力完全一致;這是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與當代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完全一致。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資本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作為人類歷史基礎的社會生產發生了質變,即從聚焦發不發展轉向聚焦發展的協調平衡。這意味著堅持所謂“美國優先”一類狹隘利益的發展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類現實利益的最大化已成為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完全順應了這一歷史大勢。今天我們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都決定著當代人類文明進步,需要在開放中通過世界各國的合作才能應對,需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推進才能真正解決。我們今天必須樹立“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的共同體意識,破解當代人類“向何處去”的難題,引領時代潮流。

現階段人類共同利益大于對立的利益,是我們判斷時代潮流、把握戰略機遇期、管控重大國際關系沖突的客觀依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在今天其重心已經拓展到現代化方式和文明形態的競爭。這表明,盡管國家政權問題還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斗爭的核心,但重點在回應和平發展的時代之問中展示國家的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文明活力,聚焦在推進現實共同利益和引領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上。雖然斗爭依然復雜尖銳,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會增加,但完全失控的全球對抗不易出現。

科學地把握具體實際,不僅要克服理論高高在上的教條主義,還要克服隨波逐流的自發性傾向。事實證明,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無法改造中國與世界,窒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活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大敵;而摒棄科學理論、盲目跟風趕時髦,就會落入當今仍然強勢的西方意識形態制造的“實際”陷阱,成為資本主義的“小跟班”,同樣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大敵。在回應新的實際中彰顯科學理論的生命力,是我們領悟“兩個結合”的精髓。

三、精準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弄懂“兩個結合”的關鍵

在“兩個結合”的表述中,“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表述需要倍加關注。和“中國具體實際”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客觀的描述,而是具有鮮明價值判斷的概括,它絕不是“自明”的。這一概括本身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得到的科學抽象。因此,把第二個結合解讀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平起平坐”,甚至是變相的“中體西用”,自然是無稽之談。這是深入領悟“第二個結合”理論創新的關鍵。

對文化復雜性的科學分析是推進文化傳承的基礎。唯心史觀無力解決物質文化和觀念文化的辯證關系,而片面夸大宗教、道德等意識形態形式的作用,從根本上顛倒了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因而無法把握作為“自然歷史過程”的人類歷史規律,也使文化問題陷入了困境。而馬克思“做到這一點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即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边@樣,一直被人的歷史活動動機支配的“觀念史”,第一次成為了“自然歷史”過程,唯物史觀取代了所謂的“文化史觀”。

在批判唯心史觀的基礎上,唯物史觀把廣義的大文化抽象為經濟、政治、文化等科學范疇,在闡明其相互關系的同時,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一基本觀點規范了文化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定位:一是對于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狀況的“反映”關系,這一定位表明文化發展需服從于服務于經濟運行和政治需要;二是對于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狀況的“反作用”關系,這一功能表明文化發展對于社會整體發展具有偉大的影響力。因此,要努力闡明“第二個結合”如何反映了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新要求;努力闡明“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文化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支撐。雖然觀念文化只是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但文化的傳承卻是歷史延續的軌跡。文化的中斷,就意味著歷史的中斷。大家都認同,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然而事實上,眾所周知,生產生活都不會真正中斷,總是要繼續下去。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倍軌虮恢袛嗟钠鋵嵳俏幕膫鞒?,馬克思因此作出判斷:“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可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反映”關系,不影響它作為歷史連續性橋梁的地位,文化傳承本質上就是歷史的延續。

文化不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是歷史認同、從而也是民族認同的方式。文化通過核心價值觀、集體記憶和民族性格等形式,內化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中。文化傳承是反映歷史普遍規律和凝練民族特色的綜合體。一方面,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方,其生命力、影響力和凝聚力,歸根到底取決于其對于歷史客觀規律的把握能力、順應程度和化解風險挑戰的能力。所有的文化文明類型,都要在歷史潮流面前接受檢驗,決定取舍,而歷史上中斷了的文明文化,問題最終都出在不能適應潮流上,正所謂“大浪淘沙”。這充分證明了觀念文化的從屬性。

然而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個民族唯一可以超越純經驗而認識世界、歷史和自身的普遍形式。列寧就曾斷言,作為哲學精華的辯證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文化不僅是“具體實際”的組成,而且是完整把握客觀實際的方式。這表明,全面把握文化的功夫在深入地了解歷史,而解答歷史之謎的鑰匙在歷史觀。

可見,提出“第二個結合”不是單純在結合對象上量的拓展,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于唯物史觀的堅持運用有了新突破: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透徹的整體發掘和精準把握,對于中華文明的內生性力量及其特質的規律性認識,對于當代中國的實際更為深刻全面的觀察認知,以及由此而推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入發展?!暗诙€結合”具有提升為理論的經驗總結和面向新征程作戰斗動員的雙重意義。由于文化對于歷史連續性的特殊價值,即通過其對歷史過程的“反映”而形成的歷史積淀,不斷地轉化為歷史的內生性存在,使其具有對于歷史的強基固本作用。對于蘊藏在歷史深處的文化生命力的自覺發掘,是增進歷史自信、獲得歷史主動的源泉。

文明創新: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暗诙€結合”不僅表現了我們黨在堅定歷史自信方面的新高度,更表現了黨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的歷史主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個包括人的現代化在內、根本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般地不脫離人類文明大道,而是要引領當代人類走出困境,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不脫離人類文明大道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割斷歷史,盡量吸收以往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馬克思因此斷言,共產主義“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從文明形態上說,這是社會主義剛從資本主義脫胎而來,新型文明還未成型的狀況。其二,創造文明新形態,開創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現代化歷程。這不僅需要人類已創造的文明成果的支撐,還需要較為完整的文明形態的歷史類型依托。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對于原始社會的發現高度重視,就因為這是人類終將跨越階級對立的舊文明形態,進入共產主義文明新階段的歷史根據?!斑@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睂τ谏鐣髁x事業的成功,最重要的并不是吸收已有的文明成果,而是通過全面激活一個古老文明、創立人類文明新形態。

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是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實際步驟,需要有符合文明綜合性特征的全方位創新。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以中華文明為根基,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睆倪@個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偉大復活,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第二個結合”對中華文明深入挖掘、全面激活、融入當代的要求,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更高的歷史使命。要以中華文明五千年不間斷歷史的規律性認識為基軸,對中華文明整體性把握上要有大突破。不僅是一般地區分糟粕精華,形式上進行歸納整理,抽象地演繹當代價值,更是立足當代潮流進行深入挖掘,立足創新發展激活優秀傳統,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換時代內涵。另外,要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方向,在體現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上要有大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成為馬克思主義接地氣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大眾化手段,更要完美地融進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真正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精華的有機構成。這一歷史使命概括起來,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這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高程度的貫通,也是“第二個結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