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重慶又有新動作
云陽縣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示范縣
云陽縣立足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底蘊,提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示范縣目標,聚焦磐石城遺址公園和云陽博物館(新館)兩個重點項目建設,強力開展“五大板塊”工作,扎實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云陽段)建設。
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云陽縣每年滾動實施“四個十”(即十大古宗祠、十大古建筑、十大古村落、十大價值研究)文化保護和利用工程,在完成張桓侯廟、彭氏宗祠等19處文物保護修繕的同時,與相關單位、院校積極開展多項合作。
在文旅融合互促方面,大力開展“百A百星”(即國家A級景區達到100A、星級酒店達到100星)攻堅提升工程,打造10多個鄉村旅游休閑區,創建A級旅游景區22個,培育星級酒店17家。
在生態修復保護方面,開展庫岸綜合治理修復和長江生態保護工程,建成33公里環湖綠道,串聯“白兔井”等八大主題公園,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長江(云陽段)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75%。
在文化育民惠民方面,實施“文藝薈萃”時代精品創作工程,推出《三峽彩虹》《巴人密碼》等一批文藝作品。
在數字應用賦能方面,實施歷史文物數字再現工程,建成區縣首個數字體驗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率達到90%以上。下一步,云陽縣將加強文化保護傳承,持續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萬州區
把握“三大抓手”實施文旅深度融合
萬州區突出產品供給、品牌塑造、產業聚合“三大抓手”,實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全力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文旅融合工程示范樣板。
近年來,萬州區著力實施資源普查工程,完成長江流域(萬州段)文物資源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1185處,新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13處,收錄旅游資源單體346處;制定《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實施重點文旅項目和事項72個,建成一批標志性文旅工程;以發展都市休閑旅游為著力點,高效轉化提升三峽平湖旅游資源,實施精品提升工程。
同時,萬州區高質量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動,打造節會品牌;利用長江萬州段江面寬闊的獨特優勢,舉辦環湖馬拉松、冬季橫渡長江等大型文旅體活動,擦亮賽事品牌;發揮川劇、曲藝、歌舞劇、雜技“四團同城”優勢,培育演藝品牌。
此外,萬州區出臺《支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全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壯大文旅市場主體;聚焦新興業態,推出研學旅游精品線路4條,打造精品民宿集群5個,塑造多元文旅業態;突出文商旅融合,拓展文旅消費場景,發展“演唱會經濟”,集聚人氣商氣。
下一步,萬州區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實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高質量文旅融合示范樣板。
涪陵區
打好“傳承保護”與“文旅融合”兩張牌
涪陵區突出兩江交匯特色,實施巴文化傳承發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白鶴梁題刻文化保護利用、易理文化再研究再拓展等行動,打好“傳承保護”與“文旅融合”兩張牌,進一步凸顯文化底蘊、彰顯時代價值,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涪陵段)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在傳承保護方面,涪陵區系統梳理保護長江文化遺產資源,摸清資源“家底”,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006處,可移動文物14328件(套);投入2億余元完成陳萬寶莊園、周煌故居、邱家榨菜作坊、北巖題刻等10余處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盤活遺產“富礦”;推動白鶴梁題刻單獨申遺與聯合申遺同步推進。
在文旅融合方面,涪陵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強化“大文旅”理念,以獲批創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為契機,著力整合長江文化、生態和旅游資源,打響具有涪陵辨識度的長江文化品牌。如以白鶴梁、816、武陵山、榨菜等標志性文旅IP等為核心,成功舉辦白鶴梁文化旅游節等重大活動,推動長江工業遺跡旅游、農耕文化體驗等業態融合發展。
下一步,涪陵區將努力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涪陵段)打造為賡續千年文脈的歷史文化長廊、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文旅體驗空間和展示涪陵形象的亮麗名片。
大足區
把大足石刻打造成世遺保護利用的示范
大足區堅持“保護第一”,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守正創新,努力把大足石刻打造成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示范、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桿、石窟寺領域的樣板。
近年來,大足區認真落實重慶首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升級改造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刻安防系統;對包括文物本體、自然環境、人為活動因素以及保護管理等18大類、70個子項開展長期監測;建成文物醫院、監測預警中心、安全技術防范中心等平臺,實現了保護工作由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
同時,大足區深度挖掘文物時代價值,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如推動“大足學”學科建設,將大足石刻研究上升到系統與學科的高度;啟動《巴蜀石窟全集》編撰工作,歷時16年完成的11卷19冊《大足石刻全集》考古報告填補了我國大型石窟編寫和出版系列考古報告的空白;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隆重上線;8K數字球幕《大足石刻》獲評國家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大足石刻文創園累計簽約入駐企業168家,總投資255億元。
接下來,大足區將加強大足石刻整體性保護、系統性研究,加大文旅模式和業態創新力度,努力把大足石刻打造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文物活化利用金名片。
奉節縣
建設白帝城-環草堂湖-三峽之巔文化旅游帶
白帝城遺址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文旅地標,旅游資源豐富,是國家5A級景區、長江三峽起點,也是10元人民幣背景取景地。
近年來,奉節縣推動白帝城遺址保護利用、景區品質提升,成功創建全國首個“中華詩城”;建設三峽第一碑林、竹枝園、十賢堂,杜甫亭、忠義廣場,增加竹枝情緣、歸來三峽等詩詞演藝,對白帝城進行一詩一景打造;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結合古建筑群內明良殿、武侯祠、東西碑林、文臣武將廳等講好三國故事,利用白帝城博物館、江峽文化館、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展示厚重歷史文化。2023年接待游客135.5萬人次,較2022年增長335.83%。
下一步,白帝城將持續推進考古體驗中心、文物本體修繕、發掘成果臨時大棚展示區建設,加快建設國家遺址公園;深入挖掘白帝城歷史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破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奉節段)核心區建設,提升文化公園的產業價值和影響力;加快完善白帝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后續規劃設計,開展漢、六朝、唐宋城址的內涵和布局研究,豐富白帝城城市文化發展脈絡;積極推進申遺工作;打造白帝城-環草堂湖-三峽之巔文化旅游帶,開通白馬隧道,閉環白帝城·瞿塘峽景區。計劃投資1.97億元,開展草堂湖沿岸綜合治理,新增23公里環湖步道及相關配套設施,完成白帝城至三峽之巔沿途農戶風貌改造。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計劃今年年底推出“壯麗三峽”展覽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改陳與數字化提升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十大標志性項目之一。
提升工作啟動以來,博物館按照“根植巴山蜀水,傳承長江文化”這一敘事主基調,以三峽文化的起源、形成、衍生、交融及其時代變遷為主線,突出三峽文化開放、融合、互鑒的特質。目前,已形成“壯麗三峽”“詩詠三峽”“高峽平湖”“川江航運”“三峽探秘”和“三峽非遺”6個基本陳列框架,“圖畫江山”(古代書畫)和“巴山之子”(近現代美術)2個館藏特色書畫陳列框架,以及“世界大河文明”系列、“走進長江文明”系列和“區域文化交流”系列等若干臨時展覽框架。此外,三峽博物館正傾力打造高水平數字博物館,加強館藏文物數字資源建設,形成數字化作品,打造沉浸式體驗;規劃設計“詩詠三峽”全新數字展廳,生動展現“三峽探古”“鬼斧神工”“高峽平湖”“川江航運”“愈炸愈強”“潑墨江山”等數字化場景。
目前,已完成“壯麗三峽”展覽的文本和概念初設,計劃今年年底推出該展覽。“高峽平湖”“川江航運”等展覽也在積極推進。未來,三峽博物館將聚焦三峽文物數字化建設,把文物管理、保護、展示、信息傳播等用數字技術串聯起來,有機融入到展覽中。為此將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努力在2024—2025年完成大部分展廳改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