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自習近平總書記去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來,新質生產力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全社會也非常關注到底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它與以往的社會生產力有著怎樣的區別等問題。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就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特征、生成邏輯、核心要義、發展路徑等作了系統的闡述,既為我們理解領會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思想指南,也為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那么,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我們又該怎樣領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新”在生產力的核心標志與過去不一樣
總體來看,傳統的社會生產力是建立在物理型、單向無反饋型技術基礎上的生產力,包括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生產力(代表性技術是蒸汽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生產力(代表性技術是電力、內燃機),再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生產力(代表性技術是計算機/互聯網和衛星)。代表這些生產力的標志性技術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尚未實現技術本身的智能與自主,因而不能像人一樣進行自主性智能勞動,還需要人的操作性、駕馭性勞動的參與才能發揮其作用。目前正在發生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此時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推動和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的需要。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標志性技術不一樣的是,我國當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其標志性技術是智能化數字化的科技創新技術,這也預示著我國要走出一條不同以往的、數字智能型創新驅動的生產力發展道路。數字智能型創新驅動的生產力,其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形成既受人類控制、又能實現自主性智能勞動的人工仿生智能技術,從而能夠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以綠色為底色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競相涌現,以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農業強國和美麗中國等戰略任務的早日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新質生產力“新”在生產力的概念內涵與過去不一樣
傳統的生產力既是西方式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又是西方式現代化的重要成就。受制于資本主義貪婪本性的資本邏輯,也囿于傳統的生產力理論,人們更多從經濟利益層面關注生產力,沒有看到精神文化、社會公平、生態環境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因而僅300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人類社會巨大的生產力“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續”,造成了“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信仰缺失、物欲橫流”“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而我們黨在致力于解放和發展能夠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產力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的新質生產力理論,不僅發展了傳統文明形態意義上的物質生產力,而且形成了與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相適應的文化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等,極大豐富了生產力的概念內涵。一方面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的同時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強調“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通過不斷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更好地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新”在生產力的發展理念與過去不一樣
以往的生產力發展是建立在物質利益驅動的基礎上的,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展,其背后是資本邏輯的力量,誠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引用的:“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鋌而走險;……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資本主義為什么會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道德淪喪、社會兩極分化、環境公害事件等,與其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的自由個人主義發展理念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也曾經受到資本邏輯的影響,導致生產力的發展偏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使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回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充分彰顯出新質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制度屬性,從而使我國“在全面創新中牽引生產力、在各方聯動中創造生產力、在全程綠色中保護生產力、在全面共享中凝聚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國已由過去的追求中高速增長調整為追求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這種生產力就應該是符合新發展理念、適應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要求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人類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新”在生產力的判斷標準與過去不一樣
過去的生產力標準,主要是指物質生產力,即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評價社會是否進步,往往都是依據物質生產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實現了國民經濟總值的大規模躍升和物的不斷豐富,至于社會的其他方面是否發展進步并不重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像資本主義國家片面追求物的不斷豐富,造成人的單向度發展,我們的生產力標準應該是“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這就要求,全面準確理解生產力標準,“不能撇開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不能無視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的諸如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治建設,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等一系列“兩手抓”,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都是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既是改革成就的評價標準,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判斷標準。需要注意的是,強調“兩個是否”的新質生產力標準,并不意味著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一種模式,各地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新質生產力“新”在生產力的激發機制與過去不一樣
在以往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激發機制是資本邏輯造就的所謂創新發展機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由于我們過去沒有完全理解和領會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說的“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這句話,死抱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放,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不前或緩慢爬行。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注重以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而在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過程中進一步催生出新質生產力。在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的體制機制,努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站在人民立場上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觀念,給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總之,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為了適應更好地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給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